2011年8月15日星期一

讓孩子真心快樂是教育根本


大家知道不知道,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快樂?這個問題,看似簡單,但能真正回答的朋友,并不是很多的。現在的兒童教育,對孩子的“約束”過多,什么都按照成人的“標準”來要求孩子,你想,一個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成長,他們會快樂嗎?如果一個孩子不能快樂,其教育一定是失敗的,孩子只是迫于家長的“淫威”,被迫屈從而已。
關于給孩子立界線,這是非常正確的。讓孩子從小有一個良好的規矩,也是兒童教育中重要的內容。這不僅關系到孩子的家樂除蟲公司高雄美食就到 台北歐化廚具高雄謝師宴就來
除蟑螂“為人”教育,也牽涉到孩子的模仿和學習,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積極性。對孩子的教育,一定是要“活的”教育,教育的難點也是在此的,這也是為什么對兒童教育,不能完全規范化的重要原因。
可是,想要讓孩子有界線,就需要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,灌輸孩子遵守規則的意識。但是大家一定要明白的是,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,對同一個“界線”而言,環境變了,條件變了,時間變了,事情變了,父母的要求就需要做對應的調整。如果你不知道變化,就是一種死教條。界線是為孩子教育服務的,但教育不是為界線服務的。
我假設一個場景,大家仔細看看有何區別,同時,也注意一下這三個媽媽的處理方法是否正確?
場景:幾個孩子到你家玩,孩子們在玩做飯的游戲,玩的是不亦樂乎。最后他們拿玩具做了一個大蛋糕,興奮地唱著“生日快樂歌”,給玩具娃娃過生日。場面上,家里已經是亂的一塌糊涂,連一些生活用品都參與進來。這時你剛回家,你的孩子熱情地邀請你來“蛋糕”前做客。對你而言,是平時是比較愛整潔,且要求孩子也是這樣的。
媽媽1:當你看到桌上、地上凌亂的物品時,馬上皺起眉頭,要求孩子先整理得干凈點。
媽媽2:當你看到桌上、地上凌亂的物品時,馬上皺起眉頭,要求孩子玩過以后,一定要整理得干凈點。
媽媽3:當你看到桌上、地上凌亂的物品時,什么話也沒有說,高興地參與孩子的游戲。但孩子結束游戲后,提醒孩子收拾整理。
從媽媽的角度來看,要求孩子做的一樣,孩子最后的結果也是一樣的,但從兒童教育上講,上面3個媽媽的做法卻千差萬別。有朋友能看出其中的差異嗎?也許有朋友說了,既然最后的效果一樣,那不是也達到了教育目的,何必再去想這其中的差異?當然,如果你認為兒童教育只是追求孩子學習的“結果”,我也無話可說了。
認為上面三個媽媽的做法,差別不大的朋友,基本上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,總是以成人的視角來看孩子的問題,只強調結果,而忽視教育的過程。按照我井中月的個人意見,第三個媽媽做的最好,其他兩個媽媽的做法都有問題,雖然第二個媽媽稍微好一點。其根本的差異,是看面對類似的孩子問題,媽媽的視角從什么地方看。
好了,我們換一個角度,看孩子都是什么感受:
孩子1:聽到你的指責,孩子們的笑容僵硬在臉上,他們慌慌張張地撿起地上的物品,剛才興致勃勃、熱鬧的場面,煙消云散了。也許,游戲就到處結束了。
孩子2:聽到你的指責,孩子們的笑容僵硬在臉上,雖然游戲還會繼續,但孩子們游戲的積極性明顯不如剛才,只剩下了機械地玩,還不時用眼神瞟向你,不知你還會指責什么。
孩子3:孩子的游戲得以繼續,他們會興奮、歡樂、熱鬧。但游戲結束后,由于你的參與和提醒,孩子會樂意整理。
所以,從孩子的角度來看,三個媽媽的區別之大,是顯而易見的。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,難道這樣約束孩子是錯誤的?回答這個問題前,我先說一下許多朋友都喜歡看的NBA,我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,在NBA的執法中,裁判對一些“微小”的犯規和違例,是可以不吹的,其目的是為了保證比賽的流暢和欣賞性。既然NBA都容忍一些事情,那作為父母的,也是在一些時候可以通融的。
當我們執行約定的孩子界線時,是有必要考慮“適時”的。比如上面的場景,當孩子興奮地玩游戲的時候,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,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孩子的興趣和快樂,而不要先想孩子的“違例”。但家長僅從行為習慣要求上,進行直接的評價,就會剝奪了孩子幼兒自主決定的游戲“主體性”,影響了他們那富有創意性的活動,打擊積極性,從而會導致游戲中斷。也許孩子可能“服從”你的要求,并不一定會哭鬧,但一定是不快樂了!
反過來,若你在孩子游戲結束后,要求孩子收拾和整理,既保證了孩子在游戲中快樂,也是合理的要求,而孩子也愿意真心實意的服從。這就體現了不同的教育,其效果的巨大差異性。活教育的一個根本前提,就是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,過分強調孩子的教育規則,會使孩子產生對抗和不快樂。對于這點,我想每個成人都知道,快樂執行和被迫執行,對你心情的和對工作效率的影響。
當然,當我們執行約定的孩子界線時,是有必要考慮“適度”的。還是上面的場景,如果雜亂的物品已經可能影響到孩子的行走,此時家長就有必要提出“界線”了,如要求孩子收拾一部分玩具或生活用品。在這個過程中,家長不要采取更多的命令口吻,應該與孩子進行適度的協商,如說“這些東西已經離家時間太長了,已經想家了,我們先讓它回家?”、“這個東西被你踩了,它好痛呀”這類的話,孩子會非常愿意接受的。
從我井中月上面的事例描述,希望對大家能有所提醒。當我們的孩子處于不快樂的情境下,任何的教育都是有很大的阻力,這也等于是事倍功半。這點對于我們成人也是一樣的,比如你高興的時候,就非常容易接受別人的觀點,而你不高興的時候,你會認為所有人都在和你作對。既然這樣,我們為什么不讓我們的孩子,先真心地快樂起來?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