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8月14日星期日

莫讓人生憂患識字始

  莫讓人生憂患識字始真實情景再現:三歲多的寶寶讓媽媽給念故事書,這個故事已經講過五六遍了,媽媽堅持先讓寶寶認讀封面上故事的名字和數字,寶寶總是記不住,認不對,媽媽就生氣說不講故事了,也不愿意讓寶寶抱,于是寶寶大哭說:“媽媽我認,你給我講嘛,你不給我講我會很難過的。” “媽媽我改,你別生氣,你生氣我會很傷心的。” 寶寶的“悲情”讓媽媽心軟了,自嘲說:罷了罷了,蘇軾老早不就說過了嘛,“人生憂患識字始,姓名粗記可以休。”不認識就不認識吧!
  的確,現在許多年輕媽媽對教寶寶識字都非常重視,寶寶喜歡不喜歡認字,識字量的多少,愛不愛看書,都會牽動媽媽的心,美學院自體脂肪 徐永康眼袋手術,微晶瓷手術 酷碧變頻冷氣空調 大金冷氣 禾聯冷氣有的媽媽甚至在寶寶才幾個月的時候就開始教他們認字了。“人生憂患識字始”這句話成了這些媽媽焦慮心態的現實寫照,這種心態表現在教養行為上,自然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媽媽對寶寶的期望和要求,影響親子之間的互動模式,進而可能會影響親子感情和寶寶的閱讀興趣。就像文章開頭寶寶表現出來的那樣,一開始媽媽關注的不是寶寶對閱讀故事的興趣,而是寶寶對識字的不感興趣,于是媽媽才會生氣。媽媽的生氣和拒絕是寶寶最大的恐懼和不安,如果他為了討好媽媽,避免媽媽在情感上、能力上對自己的否定,不得不強迫自己去記住那幾個字,卻并沒有從識字活動本身得到快樂,還增加了對閱讀的恐懼和對失去媽媽疼愛的恐懼,是不是很得不償失呢?如果寶寶理解了故事中他所關心的問題和人物,豐富了他的內心世界的美好情感,享受親子共讀的過程,他就會逐漸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,這遠比強迫寶寶靠機械記憶多認幾個字的收獲要大得多了。
  自古以來,識字便是中國傳統兒童啟蒙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,著名的《三字經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等都是傳承了幾百上千年的蒙學識字課本。蒙學一詞源于《易經·蒙卦》:“蒙,亨。匪我求童蒙,童蒙求我。”用來解釋教育的啟蒙作用,意思是說,萬事萬物初始階段是成長發展的大好時機,不要去強求孩子,而是當孩子主動求知時,這才是教育啟蒙的良機。這是我們老祖宗的教育智慧。
  現實中,一方面有些年輕父母對早期教育的真正意義并沒有完全理解,過于看重識字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,這顯然是受到許多宣傳嬰兒早期識字與智力開發的早教觀念的影響。另一方面,許多媽媽非常重視孩子的“學習”,但是對“學習”的理解片面而狹窄,以為認字、算術、背唐詩、學英文才是學習,才是早教,因為幼升小時如果想擇校,就需要和其他寶寶競爭,競爭的內容就是對這些知識的掌握程度。所以,在當代教育大環境的影響下,為了證明自己的寶寶足夠聰明,為了讓寶寶不輸在起跑線上,父母在教寶寶識字時就難免產生急功近利的攀比心理,寶寶識字的早晚多少也就成了讓人擔心的問題,希望寶寶識字越早越好,越多越好。其實并沒有可靠的研究證明,2歲開始識字和6歲開始識字的孩子,在8歲時閱讀能力會有顯著而普遍的差異。中國傳統識字教育一般都是從4-6歲開始,這是符合兒童身心發展普遍規律的。當然,孩子之間是存在個體差異的,無論是2歲還是6歲,只要孩子對文字和閱讀產生了興趣,就可以隨時因勢利導,滿足他的求知欲,引導他愛上閱讀,而不要在孩子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強迫他識字閱讀,否則效果只能適得其反。其實,識字就是為了讀書,讀書是為了明理求知,明理求知是為了更好地為人做事,如果父母能夠堅守這樣的信念,立足長遠,那么對寶寶的識字教育就不會那么急于求成了。
  早期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教育,最重要的早教內容基并非認知的教育,而是寶寶的情感教育與社會性培養,這是影響寶寶一生幸福的人格基礎。許多研究表明,嬰幼兒都有與生俱來的巨大學習潛能,早期識字閱讀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事情,但是這并不等于可以強迫進行或過度開發,我認為只有因勢利導,隨緣施教,才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。0-6歲兒童的學習是在生活中隨時隨地發生的,書本學習只是他們學習內容中的很小一部分,父母一方面要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,保護好孩子的求知欲,在培養閱讀習慣的同時也要關注和保護寶寶多方面興趣,另一方面也要對識字等認知教育抱順其自然的心態,不強求,不著急,采用一些寶寶喜聞樂見的方法,在游戲中、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教,目的是讓寶寶與文字和書本建立感情,調動和保護他們的閱讀積極性,而不是相反,時機一旦成熟,進步是自然而然的。
  建議媽媽們不妨在教寶寶識字之前,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:我到底為什么要教寶寶識字?我會用什么樣的心態來對待寶寶的識字興趣和能力?我又該用什么方法來教寶寶識字呢?認真思考有了明確答案之后再來教寶寶心里就會踏實多了。我相信,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,對生活充滿熱愛,對親人充滿感情的孩子,才會擁有堅實的人生根基,基于這個目的教孩子識字閱讀,才可能讓孩子的人生少一些憂患。識字如此,早教的其他內容也大抵如此。

1 条评论: